联合检验 通检互认 长三角船检一体化跑出惠企纾困“加速度”

来源:中国交通报 发布时间:2022-09-23 15:43 [字体:]
分享到:

日前,笔者从上海海事局获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区域船检融合发展作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部分正在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船检机构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强船舶检验区域协调与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船检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建设,惠企纾困跑出了“加速度”,为船舶安全运营和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坚实保障。

新建船舶就地办理“出生证明”

今年6月,长三角区域船检一体化发展有了新突破——长三角区域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异地新建船舶由船籍港船检机构和建造地船检机构联合检验发证。本次试点由安徽省淮河船舶检验局和扬州市综合运输服务中心两家单位共同开展,安徽省淮河船舶检验局选派5名验船师驻点扬州,参与安徽籍新建船舶的建造检验工作。

据了解,扬州市是长三角区域重要造船基地,年造船吨位占江苏省40%左右,其中1/3为安徽籍船舶。按照以往模式,安徽籍船舶从在江苏完成建造检验到安徽船检部门完成入籍检验和换发证书,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期间,船舶只能停泊在港口锚地。

新建船舶的检验发证一直存在船舶转籍换证周期长、建造地的验船师数量无法满足大量新建船舶检验要求的问题。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提升,部分缺少大型船舶建造经验的船厂对船舶建造规范理解不到位,使得新建船舶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对船舶建造检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苏皖两省船检机构在长三角船检一体化的框架下多次协商沟通,在江苏省最大的造船基地扬州市开展试点突破,由安徽淮河船检局选派优秀的验船师驻点扬州提前参与检验,与扬州验船师共同开展建造检验。两地验船师深入船厂一线与工人交流,分享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共同提升检验质量和水平。

“苏皖新建船舶联合检验试点工作开展后,苏皖验船师在船舶下水前给船舶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体检’,既保证了船舶质量,又提高了检验效率。通过联合检验的船舶回安徽入籍时,当地船检部门可直接换发证书,入籍检验周期从1个月缩短至两三个工作日,大大减少了船东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实实在在解决了船方的‘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了船方的交口称赞。”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船检科科长於锐介绍说。

苏皖两地新建船舶联合检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长三角区域船检机构的共同推动。沪苏浙皖四地船检部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注重提炼经验做法,理顺检验机制,特别是今年5月,上海海事局牵头,联合上海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和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共同制定了《长三角区域船舶检验合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从船舶检验合作协调机制、船舶综合质量安全责任、船舶检验资源和经验共享、树立船检高质量发展标志等13个方面明确了合作事项,聚焦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促进区域船舶检验一体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船舶检验服务。

苏皖两省过往船舶实现一站式检验

“这样的速度以前都不敢想!”停靠在苏皖船检一体化工作站的“益嘉XX”轮当天就完成了年检任务,“过去年检要耗费几天时间,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少跑了很多趟活,很担心年检耽误跑船,没想到这回又快又方便,节省下来的时间还可多拉一趟货,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不少船民还纷纷表示,在等待装卸货的过程中,“顺路”就把检验完成了。

船民朋友纷纷点赞的是苏皖船检一体化工作站。今年7月,在2021年开始实施的长三角部分区域营运船舶通检互认工作的基础上,由苏皖两省共同设立的苏皖船检一体化工作站在泰州市交通执法支队“壹号”趸船挂牌成立并正式运行,这是全国首家由两省共同设立的营运船舶通检互认工作站。

据了解,由泰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安徽省江淮船舶检验局两家单位牵头设立,双方共同选派验船师进驻工作站,为苏皖两省过往船舶提供一站式检验服务。

工作站正式运行一个月,就收到了船民自发赠送的数面锦旗,“敬业正直 为民解忧”的评价,正是船民们对工作站暖心服务的高度认可。

“目前,上海海事局正联合长三角区域船检机构有序推进《长三角区域船舶检验合作实施方案》框架下的各项内容,力争尽快完成在长三角区域船舶营运检验‘通检互认’服务站的设立、长三角区域联合审图中心的筹建以及长三角区域检修检测机构的统一管理等各项任务,以长三角船检一体化推动长三角海事一体化融合发展和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海事局船舶检验管理处处长陈小华介绍说。

 

提示

您即将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网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