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泽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是我国远洋运输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也是重要开拓者,在新中国远洋运输史上写下了无数“第一”。第一个手执中国船舶检验局的“船舶检验证书”出国远航,终结了中国远洋船舶须持外国证书方准远航的时代。随着1961年光华轮接印尼难侨首航成功,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打到国际海域,扬了国威。承接了新中国第一批洋客货班轮的辟新航线,完成了国家交给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外交任务。主持制定了第一套船舶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的科学有效管理。这些规章制度,对我国远洋船队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许多原则精神至今还适用。
1953年,20岁的孔庆芬登上了"和平一号"海轮学习驾驶轮船。在当时,这可是一件从未有过的新鲜事,立刻引起船员们的纷纷议论。孔庆芬当时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要学习完高中、大学的课程,要读的书摞起来要相当于她的身高。然而孔庆芬没有被困难吓倒。横下心来刻苦攻读。1954年,孔庆芬21岁时,通过考试取得轮船三副证书。1958年升任二副。1968年升任大副。孔庆芬经过15年的航海锻炼,于1969年经船长技术鉴定考试,被正式任命为船长职务。从此,孔庆芬成为中国航海史第一位远洋轮女船长。
2000年以来,翟墨多次自驾帆船访问南太平洋诸岛国,进行文化、艺术考察,并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2013年8月3日翟墨驾驶帆船进入钓鱼岛10海里, 在抵达钓鱼岛3海里处,翟墨向海中撒下了100面红旗。
王亚夫回忆说:"1957年从大连海运学院毕业时我想要为中国妇女争一口气。那个时候社会还很封建,女人连船头都不许上,说会带来晦气。我妈妈是闽南人,闽南是这样,福州也是这样,我就不信邪,就是要上船去。" 王亚夫开始是在广州海运局小客船"祁门"号实习,从实习生、三管轮一直干大管轮,1972年担任轮机长。
1955年4月6日,中国海员工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
1979年3月,作为中美恢复海运通航的友谊使者,柳林海轮从上海起航首航美国西雅图港,贝汉廷受命担任船长,指挥柳林海轮圆满完成首航任务,为开辟中美首条航线架设了友谊之桥。
谢洁瑛,女,生于1982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是上海培养的首批船舶女驾驶员之一,拥有"三副"证书。谢洁瑛是"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驾驶员。作为12位女科考队员之一,为了参加雪龙号极地出征。
1950年,李正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免交学费、食宿费的汕头高级商船技术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所全新的技术学校。1953年,李正容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异成绩从高级商船技校毕业,到河道弯曲、礁石密布的川江实习。当时有"女人不能上驾驶台"的忌讳,可李正容不信这个邪,她不顾男船员的歧视和反对,潜心钻研航行要领,终于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成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引航员。
方枕流,1949年任招商局"海辽轮"船长。同年9月19日由香港开往厦门途中,组织全体船员起义,改变航线,绕道菲律宾、朝鲜到达大连。海辽轮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艘海轮起义,方枕流也因此成为海轮起义船长第一人。海辽轮的成功起义,在全中国的海员思想上引起巨大震动,在中国海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海辽轮起义,已记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交通类第一页。方枕流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62年, 34岁的鲍浩贤,驾驶国产5000吨的蒸汽机远洋轮"和平"号,开辟了西非几内亚和东非坦桑尼亚航线。80年初,鲍浩贤驾驶全集装箱船"汾河"轮,首次开辟了中美全集装箱班轮航线,受到美国航运界极大的关注。鲍浩贤是全国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标兵。全国总工会授予"金锚奖",获全国最佳远洋船长称号。
1956年7月,全国海员第一届游泳比赛的运动员合影。
2008年12月18日上午,天气晴朗,挂着满旗的远河轮以崭新的船貌,雄姿昂扬地停靠在高雄港码头上,船员们着装整齐,精神抖擞地排列在尾甲板上,大家都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静静等候着首航典礼的开始。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接通航,从当天变成了现实。远河轮船长、政委、轮机长和大副四人应邀出席了首航典礼,图为四人的合影。
陈干青,1891年生于崇明。1911年考入清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后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1914年毕业。1922年任"升利"轮船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远洋轮船长之一。1924年任肇兴公司总船长。1926年筹建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当选为会长。1928年被推举为中国商船驾驶员总会会长。1929年9月由中国总商会推举,作为中国代表出席第十三届国际劳工大会。1934年当选为中国引水管理委员会委员。翌年任上海引水员资格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毅然辞职,抗战胜利后,复出致力航海事业,任上海市轮船业公会理事、上海港船舶碰撞处理委员会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损顾问、上海港务管理局船舶碰撞委员会委员。
沈祖挺,1905年生于上海。1932年2月,他考取了上海海关的Artificer(即轮机员)到"专条"巡逻缉私船任机舱轮机员。1933年4月,调到厦门海关海防巡缉私升任正技工(Chief Artificer,相当于大管轮)。1934年约9月,沈祖挺即升任本船代轮机长。1937年7月,考取了交通部乙种大管轮证书,并于1940年9月在重庆交通部换领到乙种轮机长证书。这时他可以在国内所有的轮船任职当轮机长。1943年考到了老牌航海大国英国轮机长证书,三十多岁就当上了英国商船的轮机长。这在当时乃至今日都是罕见的。 1943年7月在一艘英国战时运输部的雷贝利轮任轮机长。1944年8月13日晚9时,雷贝利轮为英国作战作补给,从北非运送军用物资到南非航经马达加斯加海峡途中,被德国潜水艇发现击沉,英籍船长及驾驶员等人不幸遇难。沈祖挺带领幸存的35名海员,乘一艘救生艇漂流到一座小岛。直到10月28日被英军发现、获救。历时76天。1947年英皇和英国政府将一枚英帝国官佐勋章O.B.E.授于中国籍轮机长沈祖挺,以褒奖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勇表现。
周延谨,1913年10月生,浙江象山人。1934年毕业于交通部昊淞商船专科学校轮机科。后被外派到英国船厂实习,回国后加入招商局,在船上任轮机员、轮机长。1947 年被派到"永灏"轮任轮机长。"永灏"轮是抗战胜利后日本赔偿给中国的一艘二战期间被炸沉的日本油轮(原名"黑潮丸"),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油轮,但它的机舱已被全部炸毁。周延谨在该轮恢复性修理期间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该船的汽轮机及附属设备、管路等提出具体的设计和更改。周延谨是1950 年4 月"永灏"轮船员起义的主要推动者,起义后带领船员进行了严峻的护产斗争。他在国外任职期间,以极少的外汇为我国选购了第一条远洋船———"光华"轮,并亲自指导早期我国远洋船舶的建造交接和航行管理。曾担任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工程师。
马家骏,1892年生,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第二期毕业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家骏进太古轮船公司任"武昌"轮代二副。后到哈尔滨戊通轮船公司"海域"轮大副。1921年回沪任"肇兴"、"和兴"轮驾驶员。1928年7月升任招商局图南轮船长,为招商局海轮最早的中国船长1937年任"海亨"轮船长,开辟厦门-马尼拉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抗战期间,拒为敌伪海运服务。抗战胜利,重回招商局。当时中国商船驾驶员总会发起收回铜沙引航权斗争,马家骏与十几位船长组织上海铜沙引水公会。1947年10月2日,他首先引领"永洪"号万吨油轮出铜沙,驶伊朗,誉为"国人引水第一声,马家骏首开记录"。1938年任招商局总船长。新中国成立,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轮船公司上海区公司及上海海运局船务部第二副经理、总船长、海监室副主任、顾问、交通部海事委员,曾担任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是上海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钱永昌,1950年考入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航海科,1953年7月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之后在上海海运局船舶任驾驶员、船长,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任船长、经理。1980年8月任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经理。1984年4月至1991年3月任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第12届、13届中央委员。21年的海员生涯,14年掌舵11艘远洋货轮,9年掌舵中国交通事业"巨轮",他一度是我国交通行业"级别最高"的船长,他是原交通部部长——钱永昌。
罗烈芳,1945 年11 月11 日就读于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坊间称"商船")。1953年初,安排上"江安"号实习,1955年任三副,成为新中国长江第一批女驾驶员。罗烈芳上世纪50 年代曾代表中国女性出席世界妇女女工大会,还出席了1956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贝汉廷,1946年考取交通大学航海科后转入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航务学院。1962年任远洋船长。1982年晋升船舶高级工程师。1984年为指导船长。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贝汉廷在三十余年航海生涯中,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增加大量资金。1978年"汉川"轮从汉堡装运国内急需化纤成套设备,通过它的精心测算,将原计划要装一船半的设备,一次性装船回国,获净利润一百多万元。南斯拉夫建造的四艘"川"字号船的冷藏舱多次出现不明原因的货损,厂方拒绝保修,他查阅图纸发现设计有问题,争得七十多万美元的赔偿。1985年4月23日,香河轮载货物经比斯开湾回国途中,他猝然倒下,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