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罗烈芳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发布时间:2019-06-25 15:51 [字体:]
分享到:

 

罗烈芳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一个农村家庭。1945 年11月11日,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在汕头成立,当时读完初中的罗烈芳想去报名,但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父亲说,轮船上的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还不如读护士学校。祖父也跟她说,从来没听说女人当船员,风里来雨里去,且有生命危险。“我就是不信这个邪。”罗烈芳说,她喜欢海员身上那身白色的服装,觉得很洋气,很威风。

当时,学校有100多名女生去报名,一共就4位姑娘考上了,她是其中之一。1953年,当罗烈芳从学校毕业后却得知一个消息,由于海上通道被封锁,所有学习航海的学生将会被安排到长江上开船。

那是1953年3月的一天,大雨滂沱,罗烈芳和几位同学第一次来到武汉,棉衣被雨水打得湿透,看着江上零零散散的几艘小江轮,她们的心都凉了。到武汉才几个月,很多男同学都离开了。

一位老船员告诉她,女船员驾驶轮船,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女性连轮船驾驶舱都不能进。1953年,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很多城市的建设物资都靠轮船运输,长江航道的作用非常重要。罗烈芳决定放下包袱,在长江上开船。随后,罗烈芳和郑慧凤去了“江安”号,林幼华和杨梦月上了“江汉轮”。

新中国第一批女船员

真正上了船,罗烈芳才发现做船员有多苦。实习驾驶先要从水手舵工做起,她和男船员一样在船靠码头时系缆、解缆、下锚、擦甲板、放跳板,除尘铲锈刷油漆,还要爬桅杆挂旗。 “那时,我们是真正的女汉子。”

这些活既要有体力也要有胆量。有几次她在甲板上解缆,因为操作不得法,被钢丝绳割破了脚,鲜血直流,但她从来没有畏惧过。因为她经常代船员们写家信,大家都愿意把技术教给她。半年之后,她开始学习领航。长江中下游航道当时还很凶险,暗礁群处处都是,领航是一门技术活。她需要熟悉长江的暗标、浮标名称,每个浮标之间的距离,还要掌握舵向、风力和水流速度。

一开始,罗烈芳看长江两岸的景色总是差不多,也不晓得船到了哪里,一到黑夜就更加模糊。于是她便刻苦研究从上海到武汉间的航道情况,找寻浅水滩和暗礁的位置,休息时她躺在床上背诵航道上灯塔和浮标的名字。

1200多公里的长江下游航线,有300多个航标,背熟每个航标的名字都不容易。要能凭航标辨别方向,领船前进,就更困难了。她好不容易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记住了航标的名字,但临到开船时,船长问她船开到了哪里,她又答不上来。罗烈芳这才意识到,光背是不行的,除了工作8小时外,她一有空就到驾驶室看老船员领航。“学了一年多领航,光记笔记就用了5本笔记簿”。

由于罗烈芳的刻苦,不到两年时间,她就顺利通过了考试,提前取得了驾驶员证书。1955119日,长江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女轮船驾驶员

带领200人死里逃生

“我是新中国第一批驾驶5000吨级轮船的女船员,当时我的工资都有100多元,一般工人的工资不过20元。”说起在长江跑船的经历,罗烈芳有些兴奋。

罗烈芳说,自己开过的船满载排水量最大的有六七千吨,船长近30米,客货两用,“现在的科技水平发达,有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指引,当时我们开船只能靠经验,靠浮标这些找出一条安全路线,很多时候都是死里逃生。”在罗烈芳的记忆中,自己不止一次遭遇死里逃生的经历。

1958年一个夏天的下午,罗烈芳从武汉驾驶轮船,江面上突然起了一阵狂风,风力达到10级,暴雨随后也倾盆而下,整个江面灰蒙蒙的一片,船体剧烈颠簸。当时船上有200多名乘客,随着船身倾斜,餐具都跌落地面发出粉碎声,船上的人们也开始有些惊慌。

“和电影中的场景差不多。”而当时船距离码头还有一定的距离。罗烈芳当机立断,一边减慢航速,一边指挥水手和舵工们调整船的航向,江水涌上甲板,罗烈芳的衣服都湿透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船终于穿过了风暴区。这个过程中,船几次剧烈颠簸,险些倾覆。经过这些事情,以前那些曾经嘲笑过她的男船员也对她竖起大拇指,“他们说,罗烈芳比一般的男同志都还镇定。”

经历被拍成电影

1957年,一部以罗烈芳等4名潮汕姑娘为原型,讲述她们如何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女轮船驾驶员的电影《乘风破浪》在全国放映。罗烈芳记得,当时“演员们还专门找到我了解我的成长经历,还跟我们上船体验生活”。

提示

您即将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网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