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海事业”——记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王亚夫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发布时间:2019-06-25 15:47 [字体:]
分享到:

 

王亚夫原名王亚希,1930年出生于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旧中国妇女地位很低,她从小就希望走出一条“自己做主”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名字“王亚希”改成了“王亚夫”,穿上男装,剪短头发,俨然一个假小子。

1948年,王亚夫高中毕业后,独自登上了从福州驶往上海的客轮。轮船驶出闽江口,面对波澜壮阔的海天景象,王亚夫爱上了大海。

第二年,王亚夫随上海“南下服务团”回到福州。1950年,组织部门要选送一批“调干生”到大学去深造,王亚夫报名申请。当被问想学什么专业时,她想到了“航海”,想到了自己第一次海上之旅的壮美,“要干就要干一番事业,中国女性没有干过的事业。”

1951年,王亚夫北上渤海畔、黄海滨,踏进了东北航海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前身)的校门。入校后填表格,在学习专业一栏里,王亚夫写上“船舶驾驶”,她想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船长。出于关心和爱护,当时的学校领导劝说王亚夫改报专业,毕竟女孩子很难终生以航海为业,如果学轮机专业,即使改行了也不愁工作。最终,王亚夫接受规劝,选择了轮机管理专业。

读书时的王亚夫是活跃在校园里的“小名人”,她不但成绩好,而且性格开朗,热爱体育活动,对什么事都充满热情。1956年年底,即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王亚夫得知所有应届女生被分配到机关或留校工作。她慌了,这意味着自己奋斗已久的航海梦想和誓愿无法实现。于是,王亚夫和4位女同学联名给交通部写信,表达她们上船工作的强烈愿望。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感动了当时的交通部部长王首道。最终,她们一起被交通部特批上船。

“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上船”

1957年,27岁的王亚夫如愿开启了自己的航海生涯。大学毕业后的王亚夫被分配到广州海运管理局所属的船舶工作。虽然有所准备,但王亚夫一上船就晕船了,“第一次当班,4小时里我吐了16次,连黄色胆汁都吐出来了!”

上船是件艰苦的事情,晕船只是王亚夫要克服的众多难关的第一关,当轮机手,还得经受高温和噪音的考验。那个年代,船舶用的是蒸汽机,烧的是煤炭,机舱里温度高达40℃以上。铲煤烧煤四个小时下来,把鞋子倒过来都有汗水流出来。王亚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磨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过硬的本领。“我现在嗓子都哑了,就是因为在机房里面长期工作。特别是后来做大管轮,要指挥工人工作,不叫不喊,他们听不清楚,所以我嗓子都喊哑了,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喜欢唱歌,在船上工作以后就没法再唱歌了。”

“很多人怀疑说我不是女的,他们觉得女生承受不了这些。人们都说我这个人不容易的,说我征服了海洋。”回忆起自己刚在船上工作的岁月,王亚夫这样说过。

同样是那一年,27岁的王亚夫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要不要结婚成家?那时,她的追求者无一例外要求她结婚以后离开航海,上岸工作。结婚必定要生儿育女,有了家庭,有了儿女,就不能继续在船上工作。经过再三思虑,王亚夫做出了一个果敢抉择——终身不嫁!“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上船!”

就这样,王亚夫把她全部的爱与恋都献给了大海,献给了她钟情一生的航海事业!

“我忠于职守,忠于自己的诺言”

1962年,王亚夫被调到“南海157”轮,并晋升为大管轮。有一回,轮船在去越南途中碰上了台风,海水就像从天空中灌下来一样。老海员都吓得哆嗦起来,年轻的王亚夫却异常镇定,她和大家一连十几个钟头,紧紧地守护着主机,平安驶进越南鸿基港。

1973年,王亚夫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广海号”轮轮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近海船舶女轮机长,这一年她43岁。从此,王亚夫有了一个响亮的尊称——“王老轨”(“老轨”是船员日常对于轮机长的称呼)。

1983年,福建成立远洋船队,需要高级管理人才,要调王亚夫回福建工作。她很乐意,但只有一个条件:必须上船!这一年,53岁的王亚夫成了“白云山号”的轮机长。

“我忠于职守,忠于自己的诺言,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海运事业。”1993年,在大海上驰骋了36年的王亚夫带着自己航海事业的辉煌与豪迈,告别她最爱的海洋,退休上岸。

“当年的海运学院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学到了丰富的航海轮机知识,交到了一生挚友,大连海事大学真正地成就了我的一生。”2009年,母校百年校庆,当时已近80岁的王亚夫回到阔别已久的大连,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感慨万千。作为海大的杰出校友,王亚夫始终情系航运,心怀母校,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为国家繁荣、事业发展不断奋斗。

2019年3月3日,89岁的王亚夫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乡与世长辞。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自己的承诺,她成了“大海的女儿”,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远洋船舶高级女轮机长,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位终身从事航海事业的女轮机长。

提示

您即将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网站

确定 取消